S‰=1.80655Cl‰
鹽度在60年代初期,英國國立海洋研究所考克思(Cox)等人從各大洋及波羅的海、黑海、地中海和紅海,采集了200m層以淺的135個海水樣品,首先應用標準海水,準確地測定了水樣的氯度值;
然后測定具有不同鹽度的水樣與鹽度為35.000‰、溫度為15℃的標準海水、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的電導比,從而得到了鹽度相對電導率的關系式,又稱為1969年電導鹽度定義:
S‰=1.80655Cl‰
電導測鹽的方法精度高,速度快,操作簡便,適于海上現場觀測。
擴展資料鹽度的基本定義為每一千克的水內的溶解物質的克數HI98194-04 水質多參數監測儀。1902年ICES提出的定義為:“每一千克的水內,將溴和碘化物計算為氯化物,將碳酸鹽計算為氧化物,將所有有機化合物計算為完全氧化的狀態,溶解物質的克數。”
由于鹽度和氯度(海洋內的氯的含量,約為55.3%)相關,加上氯度很易測得,因此有了一條經驗公式:S‰ = 0.03 + 1.805Cl‰。
其中氯度的定義為“令海水樣本中所有鹵素沈淀的所需銀的質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其他國際團體設立的專家小組JPOTS,在1966年提出此式應是S‰ = 1.80655 Cl‰,同時又推薦海洋學家提出使用海水的導電性來定義鹽度。
1978年JPOTS提出實用鹽度(Practical Salinity Scale)為現時最廣泛采用的專業定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鹽度
迄今為止,海水鹽度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原始定義(1902年),以化學方法為基礎的氯度鹽度定義;
鹽度新定義(1969年),以電導法測定海水鹽度為基礎;
鹽度實用定義(1978),建立了鹽度為35的固定鹽度參考點,重新確立了實用鹽度和電導比的關系.
鹽度新定義(1969年),以電導法測定海水鹽度為基礎;
這是基于電導法測定鹽度而建立起來的,→也稱電導鹽度定義.
由于Knudsen公式存在不少問題,加上精密地測定氯度對操作人員要求的條件很苛刻,HI8424 而且不適于在船上分析大量樣品,因此滿足不了現代海洋調查的要求.
隨著海洋學的發展,物理測定法(電導法)受到重視,五十年代已開始采用電導法測定海水鹽度.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電導鹽度計的準確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操作簡便快速,適于現場測試,易于數字化,→其優越性已超過了常規氯度滴定法.
1966年海洋學表和標準專家小組(JPOTS)根據海洋調查的精度測定與研究結果,利用海水電導率隨鹽度改變的性質,重新定義了海水鹽度(自1969年正式使用).
提出了鹽度和氯度的新關系式及鹽度和相對電導率的關系DO式:
S‰=1.80655Cl‰.
為了建立鹽度和相對電導率的新關系式,在各大洋、波羅的海、黑海、地中海和紅海共采集135個水樣,測定這些樣品的氯度和電導值,然后按上式即S‰=1.80655Cl‰關系式計算鹽度.
同時測定水樣與S‰=35.00標準海水在15℃時的相對電導率(R15)(--二者電導率之比,好叫電導比).根據鹽度和相對電導率用最小二乘法得出如下公式:
S‰=-0.08996+28.2972R15+12.8083R215-10.67869R315+ 5.98624R415-1.32311R515
R15為15℃時海水電導率與鹽度為35.00‰標準海水電導率之比.稱為相對電導率或電導比.
實用鹽度標準
1978年重新建立實用鹽度和15℃時相對電導比新關系式(3),即為實用鹽度標準的函數定義:
S=0.008-0.1692K0.515+25.3851K15+14.0941K1.5鎂15-7.0261K215+ 2.07081K2.515(15℃)
-----實用鹽度標度的函數定義
◆-----經驗式,按下述方法建立的:將鹽度為35的國際標準海水用蒸餾水稀釋或經蒸發濃縮,在15℃時測得的相對電導比.
◆后提出用KCl溶液作為標度,而不用標準海水
為了避免國際標準海水鹽度值的差異,另外考慮到鹽度實用定義應盡量和歷史資料保持連貫性,定義氯度為19.3740的第79批國際標準海水為實用鹽度35.000,再將高純度KCl的重量法配制成一定濃度溶液,作為實用鹽度標準S=35.000的固定參考點,KCl溶液的濃度為32.4356g/Kg.→在15℃時與氯度為19.3740的國際標準海水有相等的電導比(K15=1),即與S=35.000的標準海水的鹽度是相等的.迄今為止,HI991003海水鹽度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原始定義(1902年),以化學方法為基礎的氯度鹽度定義;鹽度新定義(1969年),以電導法測定海水鹽度為基礎;鹽度實用定義(1978),建立了鹽度為35的固定鹽度參考點,重新確立了實用鹽度和電導比的關系.鹽度新定義(1969年),以電導法測定海水鹽度為基礎;這是基于電導法測定鹽度而建立起來的,→也稱電導鹽度定義.由于Knudsen公式存在不少問題,加上精密地測定氯度對操作人員要求的條件很苛刻,而且不適于在船上分析大量樣品,因此滿足不了現代海洋調查的要求.隨著海洋學的發展,物理測定法(電導法)受到重視,五十年代已開始采用電導法測定海水鹽度.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電導鹽度計的準確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操作簡便快速,適于現場測試,易于數字化,→其優越性已超過了常規氯度滴定法.1966年海洋學表和標準專家小組(JPOTS)根據海洋調查的精度測定與研究結果,利用海水電導率隨鹽度改變的性質,重新定義了海水鹽度(自1969年正式使用).提出了鹽度和氯度的新關系式及鹽度和相對電導率的關系式:S‰=1.80655Cl‰.為了建立鹽度和相對電導率的新關系式,在各大洋、波羅的海、黑海、地中海和紅海共采集135個水樣,測定這些樣品的氯度和電導值,然后按上式即S‰=1.80655Cl‰關系式計算鹽度.同時測定水樣與S‰=35.00標準海水在15℃時的相對電導率(R15)(--二者電導率之比,好叫電導比).根據鹽度和相對電導率用最小二乘法得出如下公式:S‰=-0.08996+28.2972R15+12.8083R215-10.67869R315+ 5.98624R415-1.32311R515R15為15℃時海水電導率與鹽度為35.00‰標準海水電導率之比.稱為相對電導率或電導比.實用鹽度標準1978年重新建立實用鹽度和15℃時相對電導比新關系式(3),即為實用鹽度標準的函數定義:S=0.008-0.1692K0.515+25.3851K15+14.0941K1.515-7.0261K215+ 2.07081K2.515(15℃)-----實用鹽度標度的函數定義◆-----經驗式,按下述方法建立的:將鹽度為35的國際標準海水用蒸餾水稀釋或經蒸發濃縮,在15℃時測得的相對電導比.◆后提出用KCl溶液作為標度,而不用標準海水為了避免國際標準海水鹽度值的差異,另外考慮到鹽度實用定義應盡量和歷史資料保持連貫性,定義氯度為19.3740的第79批國際標準海水為實用鹽度35.000,再將高純度KCl的重量法配制成一定濃度溶液,作為實用鹽度標準S=35.000的固定參考點,KCl溶液的濃度為32.4356g/Kg.→在15℃時與氯度為19.3740的國際標準海水有相等的電導比(K15=1),即與S=35.000的標準海水的鹽度是相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