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需要介質才能傳播,而在真空中沒有傳送聲波的介質,因此聲音無法在真空中傳遞。科學家能“聽”到宇宙間的聲音,指的是接收到電磁輻射,并不是真正的聲音。通常聲波在密度高的物質中傳播的速度快,因此聲波在固體中比在液體或氣體中更易傳遞而且速度更快。但如果聲音同時發出,一條路徑要經過液體?固體?液體,另一條是直接從液體中傳播,誰走得快就要計算一下了。這個問題就是我們聲波測井中的最小接收距離問題,我們以后再說。當振動傳播到兩種介質的分界面時,聲波會像光波一樣出現折射和反射,聲波測井中利用的就是折射原理。
聲音在固體中傳播的速度是4000~6000米/秒,在水中是1440米/秒,而在空氣中的平均速度是340米/秒。而且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與空氣的溫度、濕度和風速有關??諝獾臏囟仍礁?,音速越快。在20℃無風的干燥空氣中,音速約為343米/秒,但在0℃時,音速僅約為331米/秒。這和聲波測井中遇到的巖石在不同溫度、不同孔隙度、不同壓力以及不同含水等條件下所表現出的聲波傳播速度差異性質是相同的。
人的聽覺器官是耳。耳是聲音分析器的末梢裝置。耳可分為傳音與感音兩部分。聲音傳入內耳有兩條路徑:一為空氣傳導,一為骨傳導,以前者為主。 空氣傳導是聲波經耳廓收集后,由外耳道傳至鼓膜,再由具有擴音作用的鼓室結構(中耳)傳入內耳,產生音的感受和分析。鼓室總共的擴音作用折算成音強相當于25.5分貝左右。在咽部和中耳之間還有一管狀結構,醫學上稱為咽鼓管,它能調節鼓室內的氣壓與大氣壓保持平衡,為鼓膜及聽骨鏈的自由振動提供有利條件。
骨傳導聲強分析是聲波作用于顱骨后,顱骨發生振動,使內耳淋巴液發生相應的振動而聲音分析產生聽覺。但大部分空氣中的聲波到達顱骨時即被反射,傳入內耳者極微。如果說外耳和中耳是聲音的傳導器官的話,那么內耳是聲音的感音裝置。聲波使鐙骨底板發生向內、向外往返運動,促使內耳淋巴液移動,繼而引起基底膜的振動,使聽覺細胞感受到刺激。人體的聽覺細胞又稱耳蝸毛細胞,它能將刺激沿神經纖維傳入大腦中的聽覺中樞,于是人便會感知到聲音。
主要是通過嗓子和嘴進行傳播,而且大多數人耳朵對這一些聲音的感覺也是非常的敏感,所以在長時間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很輕易的感受到別人的聲音。本文章內容 來源于 百度知道 ,如侵犯原作者權益請及時聯系 2850832025@qq.com, 本網收到通知將在第一時間內刪除本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