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運動重點難點:
一、知識概述
本節課我們將學習物質的簡單運動. 知道機械運動;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二、重難點知識歸納及講解
(一)運動的描述
1、機械運動
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叫做機械運動,通常簡稱為運動。
機械運動是最簡單的運動。
2、參照物
要描述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要先選定一個標準物體作參照,這個選定的標準物體叫參照物。
3、參照物的選擇
研究某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事先選作標準的物體(假定為不動的物體)。
(1)參照物是人為假定不動的,不是真正不動的。自然界不存在絕對不動的物體。
(2)同一物體,由于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其運動描述結果往往是不同的。
(3)參照物可以任意選擇,但為了研究問題方便,應該選擇最合適的物體作參照物,在研究地面上的物體運動時,我們常把地面或相對地面靜止的物體作為參照物,在研究運動的車上的物體運動時,可以選運動的車廂為參照物。選取的參照物不同,對同一物體的運動的分析和計算方法也就不同,巧妙地選取參照物,往往可以使解題過程大大簡化。
(4)參照物不能選研究對象本身,因為它不是另一個物體,而是同一物體。如果以研究對象為參照物,則研究對象永遠是靜止的。
4、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著,絕對不動的物體是沒有的。我們平常說的一個物體是靜止的,另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都是指這個物體相對于一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即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是否發生了變化。若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不變,即我們說物體是靜止的;若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不斷改變,那我們說物體是運動的。可見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而言的,選取的參照物不同,得到的結論也可能不同。因此,我們說的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的,不事先選擇參照物,說物體運動還是靜止沒有意義,也是不對的。
5、運動的分類
直線運動——經過的路線是直線的運動叫做直線運動。
曲線運動——經過的路線是曲線的運動叫做曲線運動。
例1、甲、乙、丙三人各駕一架直升飛機,從他們自己乘坐的飛機里往外看,甲看見丙的飛機勻速上升,乙看見甲的飛機勻速下降,丙看見樓房和乙的飛機都勻速上升,則這三架飛機相對于地面的運動情況是( )
A.甲、乙勻速上升,丙勻速下降
B.甲、丙勻速下降,乙靜止
C.甲、乙、丙均勻速下降
D.甲、乙、丙均勻速上升
解析:
研究三架飛機相對于地面的運動情況,應以地面、樓房為參照物,丙看見樓房勻速上升,說明丙勻速下降;丙看見乙勻速上升,則乙有三種可能:靜止、勻速上升或以小于丙的速度勻速下降;甲看見丙的飛機勻速上升,而丙相對地面是下降的,說明甲是以比丙更快的速度勻速下降的。
答案:BC
例2、舞臺上,演員們正在汽車里表演,為了使觀眾感覺車正在行駛,車窗外布景上的畫面向后移動,于是觀眾們感到好像也在車子里,覺得車子行駛在大道上,這是為什么?
解析:
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重點在于選擇參照物,根據參照物判斷運動情況。
答案:
舞臺上的汽車是靜止在地面上的,觀眾又是與汽車相對靜止的。當使車窗外布景上的畫面向后移動,可以說就是選舞臺上的汽車(或舞臺下的觀眾)為參照物,于是觀眾們感覺到好像自己在車子里。
若認為布景上的畫面靜止,汽車(觀眾)是以布景上的畫面為參照物,并與畫面發生了向前的位置變化,即會覺得車子正向前行駛在大道上。
布景就是根據運動的相對性制作的,窗外布景的畫面向后運動得越快,人們感覺車行駛的速度越大,當畫面靜止時,人們會感覺到車子停住。
(二)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1、速度
物體運動的快慢涉及到兩個因素,一個是運動的路程,一個是運動的時間。日常生活中,人們常采用規定相同的運動路程,比較物體運動的時間。物理學中采用規定相同的運動時間,比較物體的運動路程,為此引入了速度這個物理量,即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勻速直線運動
作勻速直線運動有兩個條件:勻速、直線,可以理解為:物體在一條直線上運動,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都相等,這種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從這個意義上理解,物體必須是在任何小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都必須是相等的,才是勻速的。因此,絕對的勻速直線運動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在物理學上,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可以把一些物體的運動近似地看作勻速直線運動。
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任何時刻和任何地點的速度都是相同的。因此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在數值上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只知道物體運動的時間或通過的路程,是無法判斷物體運動快慢的。
3、勻速直線運動速度公式
速度= , 即物體的速度等于物體通過的路程除以它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
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 ,可以表示該物體在運動中任何一段路程與任何一段時間、任何時刻的運動情況,它不是由路程長短或時間多少決定的,而是由 這個比值決定的。因此,比較不同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大小時,必須同時考慮這兩個因素。
4、速度的單位
速度的單位是一個復合單位,是由長度單位和時間單位復合而成的。任何一個路程單位和時間單位都可復合成速度的單位。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主單位是“米/秒”,交通運輸中的常用單位是“千米/時”。
“米/秒”讀作“米每秒”;“千米/時”讀作“千米每小時”。不能讀作“速度是每秒××米”或“速度是每小時×千米”。如某物體的速度是“5米/秒”,應該讀作“5米每秒”,而不能讀作“每秒5米”。5米/秒表示該物體運動快慢,有這樣的快慢程度,即1秒內可以通過5米路程。不能錯誤地理解為物體用了1秒時間通過了5米路程。物體可能只用0.1秒走了0.5米,也可能用10秒走了50米路程。
進行速度單位變換時,需明確變換前后所用路程、時間單位之間的關系,再將這個關系代入計算式進行。其方法如下:
例3、某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由速度公式v= 可知物體的( )
A.速度與路程成正比
B.速度大小恒定不變
C.速度與時間成反比
D.以上說法都不對
解析:
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它的速度是不變的,不能由公式 得出速度與路程成正比,與時間成反比。因為勻速直線運動的時間t是原來的幾倍時,路程s也是原來的幾倍,其路程和時間的比值 即速度大小是恒定不變的。
答案:B
例4、甲、乙兩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們通過的路程之比為2:1,所用時間之比為2:3,則甲、乙兩物體的速度之比為多少?
解析:
要求甲、乙兩物體的速度之比,須先搞清甲、乙的速度,根據公式 ,則可以得到v甲:v乙.
答案:
因為s甲:s乙=2:1,t甲:t乙=2:3
、選擇題
1、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法國飛行員在飛行時,用手抓住了一顆德軍射出的子彈。這個飛行員能很容易抓住子彈的原因是( )
A.飛行員飛行的速度不大
B.子彈飛行的速度不大
C.子彈相對于飛行員的速度不大
D.飛行員的力氣大
2、有一位坐在開往上海的輪船上的乘客說:“上海終于來到了我身邊”,他說這話選擇的參照物是( )
A.輪船 B.上海
C.海水 D.其他船只
3、在車站上有兩輛列車,甲車上的人看見車站向東運動,乙車上的人看到甲車不動,若以地面為參照物,則( )
A.甲、乙車均靜止 B.甲向西駛、乙不動
C.乙向西駛、甲不動 D.甲、乙以同速向西駛
4、下列關于物體運動情況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正在進站的火車做變速運動 B.從光滑的斜坡上滾下的小球做勻速運動 C.勻速行駛的汽車上掉下的貨物一定做曲線運動 D.月亮總是靜止在地球的上空
5、關于地球的同步通信衛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它相對于地面是靜止的 B.它相對于太陽是靜止的
C.它繞地心運轉一周的時間為24小時 D.它相對于月球是運動的
6、飛機水平勻速飛行,從飛機上先后豎直向下拋出三個物體,不計空氣阻力,地面上的人看見這三個物體在空中排列情況是圖示中的( )
A. B.
C. D.
7、甲、乙兩物體相對于地面分別以5m/s和6m/s的速度向北運動,以下列哪個物體作參照物時,甲物的速度在數值上較小( )
A.地球 B.太陽 C.乙物體 D.無法選擇
8、羚羊奔跑速度是20m/s,一短跑運動員5秒內跑完50米路程,汽車的行駛速度是54km/h,三者速度從小到大的排列的順序是( )
A.汽車、羚羊、運動員 B.羚羊、汽車、運動員
C.運動員、汽車、羚羊 D.運動員、羚羊、汽車
9、一個乘客以2m/s的速度在長20m的車廂內行走。當火車勻速前進時,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乘客用10s可以從車廂頭走到車廂尾 B.乘客從車廂頭走到車廂尾的時間多于10s C.乘客從車廂頭走到車廂尾的時間少于10s
D.乘客從車廂頭走到車廂尾所用時間小于從車廂尾走到車廂頭的時間
10、甲乙兩人多次進行百米賽跑,每次甲總比乙提前10m到達終點,現讓甲后退起跑線10m,乙仍在起點同時進行賽跑,則( )
A.甲乙同時到達終點 B.甲先到終點
C.乙先到終點 D.無法確定
1、C。子彈在運動,飛機也在運動,當兩者速度接近時,相對速度很小,這樣就容易接住子彈了。
2、A。以輪船為參照物,輪船是靜止的,那么上海是向著輪船在運動的。
3、D。車站是靜止的,甲看到車站向東運動,那么甲一定是向西運動的,而乙看到甲沒有運動,那么甲乙是相對靜止的,乙和甲同向運動且速度大小相等
4、BD。光滑的斜坡上的小球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月亮相對地球是運動的,轉動一周需要1個月。
5、ACD。同步衛星上相對地面靜止的衛星,運動的周期和地球的自轉周期相同,是24小時。
6、B。由于慣性,三個物體在水平方向首都相同,始終在一條豎直線上運動
7、C。甲相對乙是以1m/s的速度向南運動
8、C。
9、A。2m/s是相對車廂而言的,那么運動的時間
八年級物理知識要點(復習提綱)
第一章《聲現象》
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振動的物體叫聲源。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固體、液體、氣體介質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向外傳播。
3、聲音在介質中傳播的快慢用聲速來表示,它的大小等于聲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聲速的大小跟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跟介質的溫度有關。15℃時空氣中的聲速是340m/s。
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最慢,在液體中傳播的較快,在固體中傳播的最快。
4、回聲是由于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而形成的。
二、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1、聲音在耳朵里的傳播途徑: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
在聲音傳遞給大腦的整個過程中,任何部分發生障礙(例如鼓膜、聽小骨或聽覺神經損壞),人都會失去聽覺。耳聾分為神經性耳聾和傳導性耳聾。
2、聲音通過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的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一些失去聽覺的人可以骨傳導來聽聲音。
3、雙耳效應:人有兩只耳朵,而不是一只。聲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刻、強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這些差異就是判斷聲源方向的重要基礎。這就是雙耳效應。正是由于雙耳效應,人們可以準確地判斷聲音傳來的方位,聽到的聲音是立體聲。
三、聲音的特性
1、音調:聲音的高低叫做音調。音調高低跟發聲體振動頻率有關系,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物體在1s振動的次數叫頻率,物體振動越快,頻率越高。頻率的單位為赫茲(赫Hz),物體在1s的時間里如果振動100次,頻率就是100Hz。
人能感受的聲音頻率有一定的范圍,大多數人能夠聽到的頻率范圍從20Hz到20000Hz,動物的聽覺范圍通常和人不同,一些動物對高頻聲波反應靈敏。高于20000Hz的聲音叫超聲波,低于20Hz的聲音叫次聲波。
2、響度:聲音的強弱叫做響度。響度跟發生體的振幅和距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物體在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叫振幅。物體的振幅越大,產生的聲音的響度越大。
3、音色:由物體本身決定。不同發聲體的材料、結構不同,發出聲音的音色就不同。人們根據音色能夠辨別樂器或區分人。
樂音是物體做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樂音的波形是有規則的。
四、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1、噪聲的來源:物理學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的雜亂無章的振動發出的聲音;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噪聲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噪聲源包括以下幾種:
①交通噪聲。汽車、火車、飛機、輪船等交通工具是流動性的噪聲源,對環境的影響最突出,隨著城市交通越來越發達,車輛擁有量增加,交通噪聲污染日益嚴重。
②工業噪聲。來自工廠的各種機器和設備,不但直接對生產者帶來危害,對附近周圍的居民影響也很大。工業噪聲是造成職業性耳聾的元兇。
③建筑施工噪聲,建筑用的混凝土攪拌機、打樁機、推土機、鉆機、風動工具等產生巨大的噪聲。
④生活噪聲。公共娛樂場所、商場、市場等發出的聲音以及人群的喧嘩聲、家庭噪聲等都稱為生活噪聲。生活噪聲一般強度不大。在80分貝以下,但它使人心煩意亂,干擾人的正常工作與生活。
2、噪聲的等級和危害:人們用分貝(dB)來劃分聲音等級。噪聲的等級不同,所造成的危害也不同。
3、噪聲的控制:聲源的振動產生聲音——空氣等介質的傳播——鼓膜的振動
控制噪聲的方法,防止噪聲產生、阻斷噪聲的傳播和防止噪聲進入耳朵,即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人耳處減弱。
五、聲的利用
利用聲能傳遞信息和傳遞能量
一、知識概述
本節課我們將學習物質的簡單運動. 知道機械運動;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二、重難點知識歸納及講解
(一)運動的描述
1、機械運動
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叫做機械運動,通常簡稱為運動。
機械運動是最簡單的運動。
2、參照物
要描述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要先選定一個標準物體作參照,這個選定的標準物體叫參照物。
3、參照物的選擇
研究某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事先選作標準的物體(假定為不動的物體)。
(1)參照物是人為假定不動的,不是真正不動的。自然界不存在絕對不動的物體。
(2)同一物體,由于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其運動描述結果往往是不同的。
(3)參照物可以任意選擇,但為了研究問題方便,應該選擇最合適的物體作參照物,在研究地面上的物體運動時,我們常把地面或相對地面靜止的物體作為參照物,在研究運動的車上的物體運動時,可以選運動的車廂為參照物。選取的參照物不同,對同一物體的運動的分析和計算方法也就不同,巧妙地選取參照物,往往可以使解題過程大大簡化。
(4)參照物不能選研究對象本身,因為它不是另一個物體,而是同一物體。如果以研究對象為參照物,則研究對象永遠是靜止的。
4、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著,絕對不動的物體是沒有的。我們平常說的一個物體是靜止的,另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都是指這個物體相對于一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即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是否發生了變化。若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不變,即我們說物體是靜止的;若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不斷改變,那我們說物體是運動的。可見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而言的,選取的參照物不同,得到的結論也可能不同。因此,我們說的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的,不事先選擇參照物,說物體運動還是靜止沒有意義,也是不對的。
5、運動的分類
直線運動——經過的路線是直線的運動叫做直線運動。
曲線運動——經過的路線是曲線的運動叫做曲線運動。
例1、甲、乙、丙三人各駕一架直升飛機,從他們自己乘坐的飛機里往外看,甲看見丙的飛機勻速上升,乙看見甲的飛機勻速下降,丙看見樓房和乙的飛機都勻速上升,則這三架飛機相對于地面的運動情況是( )
A.甲、乙勻速上升,丙勻速下降
B.甲、丙勻速下降,乙靜止
C.甲、乙、丙均勻速下降
D.甲、乙、丙均勻速上升
解析:
研究三架飛機相對于地面的運動情況,應以地面、樓房為參照物,丙看見樓房勻速上升,說明丙勻速下降;丙看見乙勻速上升,則乙有三種可能:靜止、勻速上升或以小于丙的速度勻速下降;甲看見丙的飛機勻速上升,而丙相對地面是下降的,說明甲是以比丙更快的速度勻速下降的。
答案:BC
例2、舞臺上,演員們正在汽車里表演,為了使觀眾感覺車正在行駛,車窗外布景上的畫面向后移動,于是觀眾們感到好像也在車子里,覺得車子行駛在大道上,這是為什么?
解析:
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重點在于選擇參照物,根據參照物判斷運動情況。
答案:
舞臺上的汽車是靜止在地面上的,觀眾又是與汽車相對靜止的。當使車窗外布景上的畫面向后移動,可以說就是選舞臺上的汽車(或舞臺下的觀眾)為參照物,于是觀眾們感覺到好像自己在車子里。
若認為布景上的畫面靜止,汽車(觀眾)是以布景上的畫面為參照物,并與畫面發生了向前的位置變化,即會覺得車子正向前行駛在大道上。
布景就是根據運動的相對性制作的,窗外布景的畫面向后運動得越快,人們感覺車行駛的速度越大,當畫面靜止時,人們會感覺到車子停住。
(二)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1、速度
物體運動的快慢涉及到兩個因素,一個是運動的路程,一個是運動的時間。日常生活中,人們常采用規定相同的運動路程,比較物體運動的時間。物理學中采用規定相同的運動時間,比較物體的運動路程,為此引入了速度這個物理量,即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勻速直線運動
作勻速直線運動有兩個條件:勻速、直線,可以理解為:物體在一條直線上運動,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都相等,這種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從這個意義上理解,物體必須是在任何小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都必須是相等的,才是勻速的。因此,絕對的勻速直線運動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在物理學上,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可以把一些物體的運動近似地看作勻速直線運動。
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任何時刻和任何地點的速度都是相同的。因此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在數值上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只知道物體運動的時間或通過的路程,是無法判斷物體運動快慢的。
3、勻速直線運動速度公式
速度= , 即物體的速度等于物體通過的路程除以它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
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 ,可以表示該物體在運動中任何一段路程與任何一段時間、任何時刻的運動情況,它不是由路程長短或時間多少決定的,而是由 這個比值決定的。因此,比較不同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大小時,必須同時考慮這兩個因素。
4、速度的單位
速度的單位是一個復合單位,是由長度單位和時間單位復合而成的。任何一個路程單位和時間單位都可復合成速度的單位。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主單位是“米/秒”,交通運輸中的常用單位是“千米/時”。
“米/秒”讀作“米每秒”;“千米/時”讀作“千米每小時”。不能讀作“速度是每秒××米”或“速度是每小時×千米”。如某物體的速度是“5米/秒”,應該讀作“5米每秒”,而不能讀作“每秒5米”。5米/秒表示該物體運動快慢,有這樣的快慢程度,即1秒內可以通過5米路程。不能錯誤地理解為物體用了1秒時間通過了5米路程。物體可能只用0.1秒走了0.5米,也可能用10秒走了50米路程。
進行速度單位變換時,需明確變換前后所用路程、時間單位之間的關系,再將這個關系代入計算式進行。其方法如下:
例3、某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由速度公式v= 可知物體的( )
A.速度與路程成正比
B.速度大小恒定不變
C.速度與時間成反比
D.以上說法都不對
解析:
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它的速度是不變的,不能由公式 得出速度與路程成正比,與時間成反比。因為勻速直線運動的時間t是原來的幾倍時,路程s也是原來的幾倍,其路程和時間的比值 即速度大小是恒定不變的。
答案:B
例4、甲、乙兩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們通過的路程之比為2:1,所用時間之比為2:3,則甲、乙兩物體的速度之比為多少?
解析:
要求甲、乙兩物體的速度之比,須先搞清甲、乙的速度,根據公式 ,則可以得到v甲:v乙.
答案:
因為s甲:s乙=2:1,t甲:t乙=2:3
、選擇題
1、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法國飛行員在飛行時,用手抓住了一顆德軍射出的子彈。這個飛行員能很容易抓住子彈的原因是( )
A.飛行員飛行的速度不大
B.子彈飛行的速度不大
C.子彈相對于飛行員的速度不大
D.飛行員的力氣大
2、有一位坐在開往上海的輪船上的乘客說:“上海終于來到了我身邊”,他說這話選擇的參照物是( )
A.輪船 B.上海
C.海水 D.其他船只
3、在車站上有兩輛列車,甲車上的人看見車站向東運動,乙車上的人看到甲車不動,若以地面為參照物,則( )
A.甲、乙車均靜止 B.甲向西駛、乙不動
C.乙向西駛、甲不動 D.甲、乙以同速向西駛
4、下列關于物體運動情況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正在進站的火車做變速運動 B.從光滑的斜坡上滾下的小球做勻速運動 C.勻速行駛的汽車上掉下的貨物一定做曲線運動 D.月亮總是靜止在地球的上空
5、關于地球的同步通信衛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它相對于地面是靜止的 B.它相對于太陽是靜止的
C.它繞地心運轉一周的時間為24小時 D.它相對于月球是運動的
6、飛機水平勻速飛行,從飛機上先后豎直向下拋出三個物體,不計空氣阻力,地面上的人看見這三個物體在空中排列情況是圖示中的( )
A. B.
C. D.
7、甲、乙兩物體相對于地面分別以5m/s和6m/s的速度向北運動,以下列哪個物體作參照物時,甲物的速度在數值上較小( )
A.地球 B.太陽 C.乙物體 D.無法選擇
8、羚羊奔跑速度是20m/s,一短跑運動員5秒內跑完50米路程,汽車的行駛速度是54km/h,三者速度從小到大的排列的順序是( )
A.汽車、羚羊、運動員 B.羚羊、汽車、運動員
C.運動員、汽車、羚羊 D.運動員、羚羊、汽車
9、一個乘客以2m/s的速度在長20m的車廂內行走。當火車勻速前進時,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乘客用10s可以從車廂頭走到車廂尾 B.乘客從車廂頭走到車廂尾的時間多于10s C.乘客從車廂頭走到車廂尾的時間少于10s
D.乘客從車廂頭走到車廂尾所用時間小于從車廂尾走到車廂頭的時間
10、甲乙兩人多次進行百米賽跑,每次甲總比乙提前10m到達終點,現讓甲后退起跑線10m,乙仍在起點同時進行賽跑,則( )
A.甲乙同時到達終點 B.甲先到終點
C.乙先到終點 D.無法確定
1、C。子彈在運動,飛機也在運動,當兩者速度接近時,相對速度很小,這樣就容易接住子彈了。
2、A。以輪船為參照物,輪船是靜止的,那么上海是向著輪船在運動的。
3、D。車站是靜止的,甲看到車站向東運動,那么甲一定是向西運動的,而乙看到甲沒有運動,那么甲乙是相對靜止的,乙和甲同向運動且速度大小相等
4、BD。光滑的斜坡上的小球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月亮相對地球是運動的,轉動一周需要1個月。
5、ACD。同步衛星上相對地面靜止的衛星,運動的周期和地球的自轉周期相同,是24小時。
6、B。由于慣性,三個物體在水平方向首都相同,始終在一條豎直線上運動
7、C。甲相對乙是以1m/s的速度向南運動
8、C。
9、A。2m/s是相對車廂而言的,那么運動的時間
八年級物理知識要點(復習提綱)
第一章《聲現象》
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振動的物體叫聲源。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固體、液體、氣體介質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向外傳播。
3、聲音在介質中傳播的快慢用聲速來表示,它的大小等于聲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聲速的大小跟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跟介質的溫度有關。15℃時空氣中的聲速是340m/s。
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最慢,在液體中傳播的較快,在固體中傳播的最快。
4、回聲是由于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而形成的。
二、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1、聲音在耳朵里的傳播途徑: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
在聲音傳遞給大腦的整個過程中,任何部分發生障礙(例如鼓膜、聽小骨或聽覺神經損壞),人都會失去聽覺。耳聾分為神經性耳聾和傳導性耳聾。
2、聲音通過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的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一些失去聽覺的人可以骨傳導來聽聲音。
3、雙耳效應:人有兩只耳朵,而不是一只。聲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刻、強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這些差異就是判斷聲源方向的重要基礎。這就是雙耳效應。正是由于雙耳效應,人們可以準確地判斷聲音傳來的方位,聽到的聲音是立體聲。
三、聲音的特性
1、音調:聲音的高低叫做音調。音調高低跟發聲體振動頻率有關系,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物體在1s振動的次數叫頻率,物體振動越快,頻率越高。頻率的單位為赫茲(赫Hz),物體在1s的時間里如果振動100次,頻率就是100Hz。
人能感受的聲音頻率有一定的范圍,大多數人能夠聽到的頻率范圍從20Hz到20000Hz,動物的聽覺范圍通常和人不同,一些動物對高頻聲波反應靈敏。高于20000Hz的聲音叫超聲波,低于20Hz的聲音叫次聲波。
2、響度:聲音的強弱叫做響度。響度跟發生體的振幅和距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物體在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叫振幅。物體的振幅越大,產生的聲音的響度越大。
3、音色:由物體本身決定。不同發聲體的材料、結構不同,發出聲音的音色就不同。人們根據音色能夠辨別樂器或區分人。
樂音是物體做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樂音的波形是有規則的。
四、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1、噪聲的來源:物理學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的雜亂無章的振動發出的聲音;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噪聲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噪聲源包括以下幾種:
①交通噪聲。汽車、火車、飛機、輪船等交通工具是流動性的噪聲源,對環境的影響最突出,隨著城市交通越來越發達,車輛擁有量增加,交通噪聲污染日益嚴重。
②工業噪聲。來自工廠的各種機器和設備,不但直接對生產者帶來危害,對附近周圍的居民影響也很大。工業噪聲是造成職業性耳聾的元兇。
③建筑施工噪聲,建筑用的混凝土攪拌機、打樁機、推土機、鉆機、風動工具等產生巨大的噪聲。
④生活噪聲。公共娛樂場所、商場、市場等發出的聲音以及人群的喧嘩聲、家庭噪聲等都稱為生活噪聲。生活噪聲一般強度不大。在80分貝以下,但它使人心煩意亂,干擾人的正常工作與生活。
2、噪聲的等級和危害:人們用分貝(dB)來劃分聲音等級。噪聲的等級不同,所造成的危害也不同。
3、噪聲的控制:聲源的振動產生聲音——空氣等介質的傳播——鼓膜的振動
控制噪聲的方法,防止噪聲產生、阻斷噪聲的傳播和防止噪聲進入耳朵,即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人耳處減弱。
五、聲的利用
利用聲能傳遞信息和傳遞能量
本文章內容 來源于 百度知道 ,如侵犯原作者權益請及時聯系 2850832025@qq.com, 本網收到通知將在第一時間內刪除本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