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聲對人體的危害是全身性的,既可以引起聽覺系統的變化,也可以對非聽覺系統產生影響。這些影響的早期主要是生理性改變,長期接觸比較強烈的噪聲,可以引起病理性改變。此外,作業場所中的噪聲還可以干擾語言交流,影響工作效率,甚至引起意外事故。
噪聲對聽覺系統的影響
噪聲對聽覺器官的影響是一個從生理移行至病理的過程,造成病理性聽力損傷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和接觸時間。長期接觸較強烈的噪聲引起聽覺器官損傷的變化一般是從暫時性聽閾位移逐漸發展為永久性聽閾位移。
(1)暫時性聽閾位移。暫時性聽閾位移是指人或動物接觸噪聲后引起暫時性的聽閾變化,脫離噪聲環境后經過一段時間聽力可恢復到原來水平。
①聽覺適應:短時間暴露在強烈噪聲環境中,感覺聲音刺耳、不適,停止接觸后,聽覺器官敏感性下降,脫離接觸后對外界的聲音有“小”或“遠”的感覺,聽力檢查聽閾可提高10~15dB,離開噪聲環境1min之內可以恢復,這種現象稱為聽覺適應。
②聽覺疲勞:較長時間持續暴露于強噪聲環境或多次接受脈沖噪聲,引起聽力明顯下降,離開噪聲環境后,聽閾提高超過15~30dB,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十小時聽力才能恢復,稱為聽覺疲勞。一般在十幾小時內可以完全恢復的屬于生理性聽覺疲勞。在實際工作中常以16h為限,即在脫離接觸后到第二天上班前的時間間隔,在此期間內恢復至正常水平。隨著接觸噪聲的時間繼續延長,如果前一次接觸引起的聽力變化未能完全恢復又再次接觸,可使聽覺疲勞逐漸加重,最終聽力不能恢復而變為永久性聽閾位移。聽覺適應和聽覺疲勞均屬于可逆性聽力損傷,可以被視為生理性保護效應。聽覺適應和聽覺疲勞發生時,聽力下降,能聽到聲響的閾值提高,從而減輕噪聲的傷害。
(2)永久性聽閾位移。永久性聽閾位移指噪聲或其他有害因素導致的聽閾升高,不能恢復到原有水平。出現這種情況是聽覺器官具有器質性的變化。永久性聽閾位移又可分為聽力損失、噪聲性耳聾以及爆震性聲損傷。
①聽力損失:是指長期處于超過聽力保護標準的環境中[>85~90dB(A)],聽覺疲勞難以恢復,持續累積作用的結果,可使聽閾由生理性移行至不可恢復的病理過程。主要表現在高頻(3000Hz、4000Hz、6000Hz)任一頻段出現永久性聽閾位移大于30dB,但無語言聽力障礙,又稱高頻聽力損失。高頻聽力損失(特別是在3000~6000Hz)可作為噪聲性耳聾的早期指標。
②噪聲性耳聾:當高頻聽力損失擴展至語言頻率三頻段(500Hz、1000Hz、2000Hz),造成平均聽閾位移大于25dB,伴有主觀聽力障礙感,稱噪聲性耳聾。并且在4000Hz處有一聽力突然下降的聽谷存在。噪聲性耳聾是由于長期遭受噪聲刺激所引起的一種緩慢性、進行性的感音神經性耳聾。
③爆震性耳聾:又稱爆震性聲損傷。是在一次強噪聲作用下造成的聽力損傷,如爆破作業、火器發射或其他突然發生的巨響所形成的強脈沖噪聲和弱沖擊波的復合作用,使外耳道氣壓瞬間達到峰值,強大的壓強可使鼓膜充血、出血或穿孔,嚴重時可致聽骨鏈骨折。瞬間高壓傳入內耳,造成內淋巴強烈振蕩至基底膜損傷、出現聽力障礙,并可由于前庭受到刺激而伴有眩暈、惡心、嘔吐等癥狀。此時生理保護結構所起的反應已經完全不起作用,因此必須加強聽覺器官的個體防護。
(3)耳蝸形態學的改變。噪聲引起的聽覺系統損傷是物理(機械力學)、生理、生化、代謝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可使聽毛細胞受損傷,嚴重時Corti器(柯替氏器)全部消失或破壞。損傷部位常發生在距卵圓窗9~13mm處。
噪聲對其他系統的影響
(1)對神經系統的影響。噪聲對神經系統的影響與噪聲的性質、強度和接觸時間有關。噪聲反復長時間的刺激,超過生理承受能力,就會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損害,使腦皮層興奮與抑制平衡失調,導致條件反射的異常,使腦血管功能紊亂,腦電位改變,從而產生神經衰弱綜合征,可出現頭痛、頭昏、耳鳴、易疲倦以及睡眠不良等表現,還可以引起暴露者記憶力、思考力、學習能力、閱讀能力降低等神經行為效應。在強聲刺激下可引起交感神經緊張,引起呼吸和脈搏加快、皮膚血管收縮、血壓升高、發冷、出汗、心律不齊、胃液分泌減少、抑制胃腸運動、影響食欲。
(2)對內分泌系統的影響。噪聲可通過下丘腦-垂體系統,促使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性腺激素以及促甲狀腺激素等分泌的增加,從而引起一系列的生化改變。
(3)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噪聲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心率、脈搏加快,噪聲越強,反應也越強烈,導致心輸出量顯著增加,收縮壓有某種程度的升高。但隨噪聲作用時間的延長,機體這種“應激”反應逐漸減弱,繼而出現抑制,心率、脈搏減緩,心輸出量減少,收縮壓下降。一般認為,心血管系統改變的程度與噪聲的性質、參數以及接觸時間的長短有關。
(4)對視覺器官的影響。噪聲對視覺器官會造成不良影響。在高噪聲環境下工作的工人常主訴眼痛、視力減退、眼花等。噪聲與振動還能引起眼睛對運動物體的對稱平衡反應失靈,其原因是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在噪聲刺激下產生抑制作用后的結果。一般來說,噪聲強度越大,視力清晰度穩定性越差。由于視力清晰度降低,會使勞動生產率下降。同時,噪聲還會使色覺、視野發生異常,調查發現噪聲對紅、藍、白三色視野縮小80%。
(5)對消化系統的影響。在噪聲的長期作用下,可引起胃腸功能紊亂,表現為食欲不振、惡心、消瘦、胃液分泌減少、胃蠕動無力、胃排空減慢等。
噪聲的非特異性效應
(1)對睡眠、休息的干擾。噪聲會影響人的睡眠質量,強烈的噪聲甚至使人無法入睡,心煩意亂或使人多夢、驚醒,而老年人和病人對噪聲的干擾更為敏感。
(2)對心理的影響。噪聲引起的心理影響主要是煩惱,使人激動、易怒,甚至失去理智。噪聲也容易使人疲勞,因此往往會影響精力集中和工作效率,尤其是對一些做非重復性動作的勞動者,影響更為明顯。噪聲的掩蔽效應,往往掩蓋一些危險信號的聲響示警,故吵鬧的施工區域或生產場所易出現工傷事故。
(3)噪聲對胎兒和兒童的影響。研究表明,噪聲會使母親產生緊張反應,引起子宮血管收縮,以致影響供給胎兒發育所必需的養料和氧氣。噪聲還影響胎兒的體重。此外,因兒童發育尚未成熟,各組織器官十分嬌嫩和脆弱,不論是體內的胎兒還是剛出世的嬰兒,噪聲均可損傷聽覺器官,使聽力減退或喪失。噪聲還會影響少年兒童的智力發育,有調查顯示,吵鬧環境下兒童智力發育比安靜環境中的低20%。
(4)對女性的健康影響。噪聲對女性的月經機能會產生影響,常表現為周期異常(周期不規律),經期延長,血量異常(血量增多者多于血量減少),痛經等。當女性接觸高強度噪聲,特別是接觸100dB以上強度噪聲時,其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發病率可明顯增高。孕婦長期接觸噪聲,生出低體重兒發生率增加,對神經系統先天畸形可能也有輕度影響噪聲污染按聲源的機械特點可分為:氣體擾動產生的噪聲、固體振動產生的噪聲、液體撞擊產生的噪聲以及電磁作用產生的電磁噪聲。噪聲污染對人、動物、儀器儀表以及建筑物均構成危害,其危害程度主要取決于噪聲的頻率、強度及暴露時間。噪聲危害主要包括:
噪聲對聽力的損傷
噪聲對人體最直接的危害是聽力損傷。人們在進入強噪聲環境時,暴露一段時間,會感到雙耳難受,甚至會出現頭痛等感覺。離開噪聲環境到安靜的場所休息一段時間,聽力就會逐漸恢復正常。這種現象叫做暫時性聽閾偏移,又稱聽覺疲勞。但是,如果人們長期在強噪聲環境下工作,聽覺疲勞不能得到及時恢復,且內耳器建筑聲學測量官會發生器質性病變,即形成永久性聽閾偏移,又稱噪聲性耳聾。若人突然暴露于極其強烈的噪聲環境中,聽覺器官會發生急劇外傷,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迷路出血,螺旋器從基底膜急性剝離,可能使人耳完全失去聽力,即出現暴震性耳聾。
噪聲的危害有哪些
如果長年無防護地在較強的噪聲環境中工作,在離開噪聲環境后聽覺敏感性的恢復就會延長,經數小時或十幾小時,聽力可以恢復。這種可以恢復聽力的損失稱為聽覺疲勞。隨著聽覺疲勞的加重會造成聽覺機能恢復不全。因此,預防噪聲性耳聾首先要防止疲勞的發生。一般情況下,85分貝以下的噪聲不至于危害聽覺,而85分貝以上則可能發生危險。統計表明,長期工作在90分貝以上的噪聲環境中,耳聾發病率明顯增加。
噪聲能誘發多種疾病
因為噪聲通過聽覺器官作用于大腦中樞神經系統,以致影響到全身各個器官,故噪聲除對人的聽力造成損傷外,還會給人體其它系統帶來危害。由于噪聲的作用,會產生頭痛、腦脹、耳鳴、失眠、全身疲乏無力以及記憶力減退等神經衰弱癥狀。長期在高噪聲環境下工作的人與低噪聲環境下的情況相比,高血壓、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病率要高2~3倍??梢娫肼晻е滦难芟到y疾病。噪聲也可導致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噪聲危害惡心嘔吐,使腸胃病和潰瘍病發病率升高。此外,噪聲對視覺器官、內分泌機能及胎兒的正常發育等方面也會產生一定影響。在高噪聲中工作和生活的人們,一般健康水平逐年下降,對疾病的抵抗力減弱,誘發一些疾病,但也和個人的體質因素有關,不可一概而論。
噪聲對生活工作的干擾
噪聲對人的睡眠影響極大,人即使在睡眠中,聽覺也要承受噪聲的刺激。噪聲會導致多夢、易驚醒、睡眠質量下降等,突然的噪聲對睡眠的影響更為突出。噪聲會干擾人的談話、工作和學習。實驗表明,當人受到突然而至的噪聲一次干擾,就要喪失4秒鐘的思想集中。據統計,噪聲會使勞動生產率降低10~50%,隨著噪聲的增加,差錯率上升。由此可見,噪聲會分散人的注意力,導致反應遲鈍,容易疲勞,工作效率下降,差錯率上升。噪聲還會掩蔽安全信號,如報警信號和車輛行駛信號等,以致造成事故。
研究結果表明:連續噪聲可以加快熟睡到輕睡的回轉,使人多夢,并使熟睡的時間縮短;突然的噪聲可以使人驚醒。一般來說,40分貝連續噪聲可使l0%的人受到影響,70分貝可影響50%,而突發的噪聲在40分貝時,可使l0%的人驚醒,到60分貝時,可使70%的人驚醒。長期干擾睡眠會造成失眠、疲勞無力、記憶力衰退,以至產生神經衰弱癥候群等。在高噪聲環境里,這種病的發病率可達50~60%以上。
噪聲對動物的影響
噪聲能對動物的聽覺器官、視覺器官、內臟器官及中樞神經系統造成病理性變化。噪聲對動物的行為有一定的影響,可使動物失去行為控制能力,出現煩躁不安、失去常態等現象,強噪聲會引起動物死亡。鳥類在噪聲中會出現羽毛脫落,影響產卵率等。
噪聲對動物行為的影響和聲致痙攣
實驗證明,動物在噪聲場中會失去行為控制能力,不但煩躁不安而且失卻常態。如在 165分貝噪聲場中,大白鼠會瘋狂竄跳、互相撕咬和抽搐,然后就僵直地躺倒。
梅思安MSA SOR14012 XLS超輕型頭盔式防噪音耳罩 聲致痙攣是聲刺激在動物體(特別是嚙齒類動物體)上誘發的一種生理-肌肉的失調現象,是聲音引起的生理性癲癇。它與人類的癲癇和可能伴隨發生的各種病征有類似之處。
噪聲對動物聽覺和視覺的影響 豚鼠暴露在 150~160分貝的強噪聲場中,它的耳廓對聲音的反射能力便會下降甚至消失,強噪聲場中反射能力的衰減值約為50分貝。在噪聲暴露時間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噪聲聲壓級增高,耳廓反射能力明顯減小或消失,而聽力損失程度也越嚴重。實驗表明,暴露在150分貝噪聲下的豚鼠耳廓反射能力經過24小時以后基本恢復,這是暫時性的閾移;而暴露在156分貝或162分貝噪聲場中的豚鼠的耳廓反射能力的下降和消失很難恢復,這可能是一種永久性的損傷。對在強噪聲場中暴露后的豚鼠的中耳進行解剖表明,豚鼠的中耳和卵圓窗膜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嚴重的可以觀察到鼓膜輕度出血和裂縫狀損傷。在更強噪聲的作用下,豚鼠鼓膜甚至會穿孔和出現槌骨柄損傷。
動物暴露在150分貝以上的低頻噪聲場中,會引起眼部振動,造成視覺模糊。
噪聲引起動物的病變 豚鼠在強噪聲場中體溫會升高,心電圖和腦電圖明顯異常。心電圖有類似心律衰竭現象。在強噪聲場中臟器嚴重損傷的豚鼠在死亡前記錄的腦電圖表現為波律變慢,波幅趨于低平。
防噪音耳罩 經強噪聲作用后,豚鼠外觀正常,皮下和四肢并無異常狀況,但通過解剖檢查卻可以發現,幾乎所有的內臟器官都受到損傷。兩肺各葉均有大面積瘀血、出血和瘀血性水腫。在胃底和胃部有大片瘀斑,嚴重的呈彌漫性出血甚至胃粘膜破裂,更嚴重的則是胃部大面積破裂。盲腸有斑片狀或彌漫性瘀血和出血,整段盲腸呈紫褐色。其他臟器也有不同程度的瘀血和出血現象。
噪聲引起動物死亡
大量實驗表明,強噪聲場能引起動物死亡。噪聲聲壓級越高,使動物死亡的時間越短。例如,170分貝噪聲大約6分鐘就可能使半數受試的豚鼠致死。對于豚鼠,噪聲聲壓級增加3分貝,半數致死時間相應減少一半。
噪聲對聽覺系統的影響
噪聲對聽覺器官的影響是一個從生理移行至病理的過程,造成病理性聽力損傷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和接觸時間。長期接觸較強烈的噪聲引起聽覺器官損傷的變化一般是從暫時性聽閾位移逐漸發展為永久性聽閾位移。
(1)暫時性聽閾位移。暫時性聽閾位移是指人或動物接觸噪聲后引起暫時性的聽閾變化,脫離噪聲環境后經過一段時間聽力可恢復到原來水平。
①聽覺適應:短時間暴露在強烈噪聲環境中,感覺聲音刺耳、不適,停止接觸后,聽覺器官敏感性下降,脫離接觸后對外界的聲音有“小”或“遠”的感覺,聽力檢查聽閾可提高10~15dB,離開噪聲環境1min之內可以恢復,這種現象稱為聽覺適應。
②聽覺疲勞:較長時間持續暴露于強噪聲環境或多次接受脈沖噪聲,引起聽力明顯下降,離開噪聲環境后,聽閾提高超過15~30dB,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十小時聽力才能恢復,稱為聽覺疲勞。一般在十幾小時內可以完全恢復的屬于生理性聽覺疲勞。在實際工作中常以16h為限,即在脫離接觸后到第二天上班前的時間間隔,在此期間內恢復至正常水平。隨著接觸噪聲的時間繼續延長,如果前一次接觸引起的聽力變化未能完全恢復又再次接觸,可使聽覺疲勞逐漸加重,最終聽力不能恢復而變為永久性聽閾位移。聽覺適應和聽覺疲勞均屬于可逆性聽力損傷,可以被視為生理性保護效應。聽覺適應和聽覺疲勞發生時,聽力下降,能聽到聲響的閾值提高,從而減輕噪聲的傷害。
(2)永久性聽閾位移。永久性聽閾位移指噪聲或其他有害因素導致的聽閾升高,不能恢復到原有水平。出現這種情況是聽覺器官具有器質性的變化。永久性聽閾位移又可分為聽力損失、噪聲性耳聾以及爆震性聲損傷。
①聽力損失:是指長期處于超過聽力保護標準的環境中[>85~90dB(A)],聽覺疲勞難以恢復,持續累積作用的結果,可使聽閾由生理性移行至不可恢復的病理過程。主要表現在高頻(3000Hz、4000Hz、6000Hz)任一頻段出現永久性聽閾位移大于30dB,但無語言聽力障礙,又稱高頻聽力損失。高頻聽力損失(特別是在3000~6000Hz)可作為噪聲性耳聾的早期指標。
②噪聲性耳聾:當高頻聽力損失擴展至語言頻率三頻段(500Hz、1000Hz、2000Hz),造成平均聽閾位移大于25dB,伴有主觀聽力障礙感,稱噪聲性耳聾。并且在4000Hz處有一聽力突然下降的聽谷存在。噪聲性耳聾是由于長期遭受噪聲刺激所引起的一種緩慢性、進行性的感音神經性耳聾。
③爆震性耳聾:又稱爆震性聲損傷。是在一次強噪聲作用下造成的聽力損傷,如爆破作業、火器發射或其他突然發生的巨響所形成的強脈沖噪聲和弱沖擊波的復合作用,使外耳道氣壓瞬間達到峰值,強大的壓強可使鼓膜充血、出血或穿孔,嚴重時可致聽骨鏈骨折。瞬間高壓傳入內耳,造成內淋巴強烈振蕩至基底膜損傷、出現聽力障礙,并可由于前庭受到刺激而伴有眩暈、惡心、嘔吐等癥狀。此時生理保護結構所起的反應已經完全不起作用,因此必須加強聽覺器官的個體防護。
(3)耳蝸形態學的改變。噪聲引起的聽覺系統損傷是物理(機械力學)、生理、生化、代謝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可使聽毛細胞受損傷,嚴重時Corti器(柯替氏器)全部消失或破壞。損傷部位常發生在距卵圓窗9~13mm處。
噪聲對其他系統的影響
(1)對神經系統的影響。噪聲對神經系統的影響與噪聲的性質、強度和接觸時間有關。噪聲反復長時間的刺激,超過生理承受能力,就會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損害,使腦皮層興奮與抑制平衡失調,導致條件反射的異常,使腦血管功能紊亂,腦電位改變,從而產生神經衰弱綜合征,可出現頭痛、頭昏、耳鳴、易疲倦以及睡眠不良等表現,還可以引起暴露者記憶力、思考力、學習能力、閱讀能力降低等神經行為效應。在強聲刺激下可引起交感神經緊張,引起呼吸和脈搏加快、皮膚血管收縮、血壓升高、發冷、出汗、心律不齊、胃液分泌減少、抑制胃腸運動、影響食欲。
(2)對內分泌系統的影響。噪聲可通過下丘腦-垂體系統,促使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性腺激素以及促甲狀腺激素等分泌的增加,從而引起一系列的生化改變。
(3)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噪聲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心率、脈搏加快,噪聲越強,反應也越強烈,導致心輸出量顯著增加,收縮壓有某種程度的升高。但隨噪聲作用時間的延長,機體這種“應激”反應逐漸減弱,繼而出現抑制,心率、脈搏減緩,心輸出量減少,收縮壓下降。一般認為,心血管系統改變的程度與噪聲的性質、參數以及接觸時間的長短有關。
(4)對視覺器官的影響。噪聲對視覺器官會造成不良影響。在高噪聲環境下工作的工人常主訴眼痛、視力減退、眼花等。噪聲與振動還能引起眼睛對運動物體的對稱平衡反應失靈,其原因是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在噪聲刺激下產生抑制作用后的結果。一般來說,噪聲強度越大,視力清晰度穩定性越差。由于視力清晰度降低,會使勞動生產率下降。同時,噪聲還會使色覺、視野發生異常,調查發現噪聲對紅、藍、白三色視野縮小80%。
(5)對消化系統的影響。在噪聲的長期作用下,可引起胃腸功能紊亂,表現為食欲不振、惡心、消瘦、胃液分泌減少、胃蠕動無力、胃排空減慢等。
噪聲的非特異性效應
(1)對睡眠、休息的干擾。噪聲會影響人的睡眠質量,強烈的噪聲甚至使人無法入睡,心煩意亂或使人多夢、驚醒,而老年人和病人對噪聲的干擾更為敏感。
(2)對心理的影響。噪聲引起的心理影響主要是煩惱,使人激動、易怒,甚至失去理智。噪聲也容易使人疲勞,因此往往會影響精力集中和工作效率,尤其是對一些做非重復性動作的勞動者,影響更為明顯。噪聲的掩蔽效應,往往掩蓋一些危險信號的聲響示警,故吵鬧的施工區域或生產場所易出現工傷事故。
(3)噪聲對胎兒和兒童的影響。研究表明,噪聲會使母親產生緊張反應,引起子宮血管收縮,以致影響供給胎兒發育所必需的養料和氧氣。噪聲還影響胎兒的體重。此外,因兒童發育尚未成熟,各組織器官十分嬌嫩和脆弱,不論是體內的胎兒還是剛出世的嬰兒,噪聲均可損傷聽覺器官,使聽力減退或喪失。噪聲還會影響少年兒童的智力發育,有調查顯示,吵鬧環境下兒童智力發育比安靜環境中的低20%。
(4)對女性的健康影響。噪聲對女性的月經機能會產生影響,常表現為周期異常(周期不規律),經期延長,血量異常(血量增多者多于血量減少),痛經等。當女性接觸高強度噪聲,特別是接觸100dB以上強度噪聲時,其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發病率可明顯增高。孕婦長期接觸噪聲,生出低體重兒發生率增加,對神經系統先天畸形可能也有輕度影響噪聲污染按聲源的機械特點可分為:氣體擾動產生的噪聲、固體振動產生的噪聲、液體撞擊產生的噪聲以及電磁作用產生的電磁噪聲。噪聲污染對人、動物、儀器儀表以及建筑物均構成危害,其危害程度主要取決于噪聲的頻率、強度及暴露時間。噪聲危害主要包括:
噪聲對聽力的損傷
噪聲對人體最直接的危害是聽力損傷。人們在進入強噪聲環境時,暴露一段時間,會感到雙耳難受,甚至會出現頭痛等感覺。離開噪聲環境到安靜的場所休息一段時間,聽力就會逐漸恢復正常。這種現象叫做暫時性聽閾偏移,又稱聽覺疲勞。但是,如果人們長期在強噪聲環境下工作,聽覺疲勞不能得到及時恢復,且內耳器建筑聲學測量官會發生器質性病變,即形成永久性聽閾偏移,又稱噪聲性耳聾。若人突然暴露于極其強烈的噪聲環境中,聽覺器官會發生急劇外傷,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迷路出血,螺旋器從基底膜急性剝離,可能使人耳完全失去聽力,即出現暴震性耳聾。
噪聲的危害有哪些
如果長年無防護地在較強的噪聲環境中工作,在離開噪聲環境后聽覺敏感性的恢復就會延長,經數小時或十幾小時,聽力可以恢復。這種可以恢復聽力的損失稱為聽覺疲勞。隨著聽覺疲勞的加重會造成聽覺機能恢復不全。因此,預防噪聲性耳聾首先要防止疲勞的發生。一般情況下,85分貝以下的噪聲不至于危害聽覺,而85分貝以上則可能發生危險。統計表明,長期工作在90分貝以上的噪聲環境中,耳聾發病率明顯增加。
噪聲能誘發多種疾病
因為噪聲通過聽覺器官作用于大腦中樞神經系統,以致影響到全身各個器官,故噪聲除對人的聽力造成損傷外,還會給人體其它系統帶來危害。由于噪聲的作用,會產生頭痛、腦脹、耳鳴、失眠、全身疲乏無力以及記憶力減退等神經衰弱癥狀。長期在高噪聲環境下工作的人與低噪聲環境下的情況相比,高血壓、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病率要高2~3倍??梢娫肼晻е滦难芟到y疾病。噪聲也可導致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噪聲危害惡心嘔吐,使腸胃病和潰瘍病發病率升高。此外,噪聲對視覺器官、內分泌機能及胎兒的正常發育等方面也會產生一定影響。在高噪聲中工作和生活的人們,一般健康水平逐年下降,對疾病的抵抗力減弱,誘發一些疾病,但也和個人的體質因素有關,不可一概而論。
噪聲對生活工作的干擾
噪聲對人的睡眠影響極大,人即使在睡眠中,聽覺也要承受噪聲的刺激。噪聲會導致多夢、易驚醒、睡眠質量下降等,突然的噪聲對睡眠的影響更為突出。噪聲會干擾人的談話、工作和學習。實驗表明,當人受到突然而至的噪聲一次干擾,就要喪失4秒鐘的思想集中。據統計,噪聲會使勞動生產率降低10~50%,隨著噪聲的增加,差錯率上升。由此可見,噪聲會分散人的注意力,導致反應遲鈍,容易疲勞,工作效率下降,差錯率上升。噪聲還會掩蔽安全信號,如報警信號和車輛行駛信號等,以致造成事故。
研究結果表明:連續噪聲可以加快熟睡到輕睡的回轉,使人多夢,并使熟睡的時間縮短;突然的噪聲可以使人驚醒。一般來說,40分貝連續噪聲可使l0%的人受到影響,70分貝可影響50%,而突發的噪聲在40分貝時,可使l0%的人驚醒,到60分貝時,可使70%的人驚醒。長期干擾睡眠會造成失眠、疲勞無力、記憶力衰退,以至產生神經衰弱癥候群等。在高噪聲環境里,這種病的發病率可達50~60%以上。
噪聲對動物的影響
噪聲能對動物的聽覺器官、視覺器官、內臟器官及中樞神經系統造成病理性變化。噪聲對動物的行為有一定的影響,可使動物失去行為控制能力,出現煩躁不安、失去常態等現象,強噪聲會引起動物死亡。鳥類在噪聲中會出現羽毛脫落,影響產卵率等。
噪聲對動物行為的影響和聲致痙攣
實驗證明,動物在噪聲場中會失去行為控制能力,不但煩躁不安而且失卻常態。如在 165分貝噪聲場中,大白鼠會瘋狂竄跳、互相撕咬和抽搐,然后就僵直地躺倒。
梅思安MSA SOR14012 XLS超輕型頭盔式防噪音耳罩 聲致痙攣是聲刺激在動物體(特別是嚙齒類動物體)上誘發的一種生理-肌肉的失調現象,是聲音引起的生理性癲癇。它與人類的癲癇和可能伴隨發生的各種病征有類似之處。
噪聲對動物聽覺和視覺的影響 豚鼠暴露在 150~160分貝的強噪聲場中,它的耳廓對聲音的反射能力便會下降甚至消失,強噪聲場中反射能力的衰減值約為50分貝。在噪聲暴露時間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噪聲聲壓級增高,耳廓反射能力明顯減小或消失,而聽力損失程度也越嚴重。實驗表明,暴露在150分貝噪聲下的豚鼠耳廓反射能力經過24小時以后基本恢復,這是暫時性的閾移;而暴露在156分貝或162分貝噪聲場中的豚鼠的耳廓反射能力的下降和消失很難恢復,這可能是一種永久性的損傷。對在強噪聲場中暴露后的豚鼠的中耳進行解剖表明,豚鼠的中耳和卵圓窗膜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嚴重的可以觀察到鼓膜輕度出血和裂縫狀損傷。在更強噪聲的作用下,豚鼠鼓膜甚至會穿孔和出現槌骨柄損傷。
動物暴露在150分貝以上的低頻噪聲場中,會引起眼部振動,造成視覺模糊。
噪聲引起動物的病變 豚鼠在強噪聲場中體溫會升高,心電圖和腦電圖明顯異常。心電圖有類似心律衰竭現象。在強噪聲場中臟器嚴重損傷的豚鼠在死亡前記錄的腦電圖表現為波律變慢,波幅趨于低平。
防噪音耳罩 經強噪聲作用后,豚鼠外觀正常,皮下和四肢并無異常狀況,但通過解剖檢查卻可以發現,幾乎所有的內臟器官都受到損傷。兩肺各葉均有大面積瘀血、出血和瘀血性水腫。在胃底和胃部有大片瘀斑,嚴重的呈彌漫性出血甚至胃粘膜破裂,更嚴重的則是胃部大面積破裂。盲腸有斑片狀或彌漫性瘀血和出血,整段盲腸呈紫褐色。其他臟器也有不同程度的瘀血和出血現象。
噪聲引起動物死亡
大量實驗表明,強噪聲場能引起動物死亡。噪聲聲壓級越高,使動物死亡的時間越短。例如,170分貝噪聲大約6分鐘就可能使半數受試的豚鼠致死。對于豚鼠,噪聲聲壓級增加3分貝,半數致死時間相應減少一半。

本文章內容 來源于 百度知道 ,如侵犯原作者權益請及時聯系 2850832025@qq.com, 本網收到通知將在第一時間內刪除本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