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工廠和汽車尾氣排放是造成PM2.5顆粒物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這其實是由人類活動或者自然活動所帶來的大氣顆粒物直接排放,在研究者的“術語”中被稱為“一次排放”。除了“一次排放”,空氣中還時常發生著顆粒物的“二次形成”。
“二次形成”是指排放的氣態污染物轉變成固體顆粒物的過程。人類活動排放的大量氣態污染物如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氨氣NH3、揮發性有機污染物(vocs)等,在大氣中被氧化產生硫酸鹽、硝酸鹽、銨鹽和二次有機氣溶膠(SOA)。這些新生成的細顆粒物是大氣中PM2.5的重要來源。
“全球范圍內,二次顆粒物貢獻率在20%-80%之間,在我國中東部地區常常高達60%,在成霾時往往二次顆粒物所占比例更高。”2014年中科院發布的《2014科學發展報告》指出。
王琳介紹,相較于“一次排放”,“二次形成”的過程較為復雜。其形成過程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讓大氣中顆粒物變得更“重”,另一種是變得更“多”。“我們課題組目前主要關注變‘多’的過程,研究城市空氣中的大氣新粒子是怎么形成的。”王琳說。
“二次形成”讓大氣中顆粒物“變多”的過程,就是大氣中部分氣體分子隨機碰撞,通過分子間作用力或化學鍵生成分子團簇,分子團簇的進一步生長則形成納米微細粒子,也就是大氣新粒子;這些納米微細粒子繼續生長,則造成PM2.5污染。
但具體到大氣新粒子形成事件的化學與物理機制,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
新能源指剛開始開發利用或正在積極研究、有待推廣的能源,如太陽能、地熱能VOCS排放、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和核聚變能等。本文章內容 來源于 百度知道 ,如侵犯原作者權益請及時聯系 2850832025@qq.com, 本網收到通知將在第一時間內刪除本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