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現場
空氣污染罪行終審:致癌!
本報記者 黃昉苨 《 中國青年報 》( 2013年10月30日 11 版)

2013年9月24日,英國倫敦,全市大霧。CFP供圖
當一個人走出家門,他可能就身處致癌物的包圍中。這可不是危言聳聽——10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對外宣布,確定室外空氣污染為新的致癌物,致癌級別與吸煙、吃發霉的食物、遭受紫外線輻射、呼吸甲醛等歸為一類。
“我們所呼吸的空氣已經被致癌的混合物污染,它不僅對環境衛生產生威脅,也是主要的癌癥致死原因之一。”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一位負責人這樣告訴媒體。這家權威機構的主要職責是進行和促進對癌癥病因的研究,在世界范圍內對癌癥的流行病學進行調查和研究。
一直以來,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是全世界科學家關心的話題,可它的致癌性并不是在每一次實驗中都能清晰體現。為此,甚至引起過一些爭論。
但這次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報告宣告了一個一錘定音的結果。“室外空氣污染作為人類致癌物的結論,是由24位世界頂尖學者組成的工作團隊,回顧檢視了超過1000篇科學論文,然后在這個基礎上作出。”研究的主持者之一、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醫學中心教授達納·盧米斯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10月24日,頂級醫學雜志《柳葉刀》專門就此問題發表了一篇詳細的報告。其中顯示,這超過1000篇論文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居住于歐美的人群,那里每立方米空氣中PM2.5的含量,大約在20~30微克左右。
室外污染空氣與黃曲霉素、砒霜、石棉、甲醛等戴上了同一頂“帽子”
“一個人每天都要進行幾千次呼吸,吸入約1萬升空氣。因此,人的肺部會吸入劑量可觀的空氣污染物,即使那些成分含量甚微。”在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布的名為《空氣污染與癌癥》的專題報告中,項目組成員喬納森·薩米特寫道。
這一次,被加入一級致癌物名單的除了大氣污染,還有顆粒物。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張金良教授的話說,這些困擾科學家們已久的小小顆粒物,終于被“戴上了一頂帽子”。
“這里的空氣污染并不指特別的某種污染物”,張金良說,“就是每個人都呼吸的空氣。沒有例外。”
這頂名為“一類致癌物”的“帽子”,意味著被污染的室外空氣是一種對人類有明確致癌性的混合物。“所謂人類肯定的致癌物,就是說流行病學的證據以及動物實驗的證據都很充分,都能證明這一物質對人類有致癌作用。”張金良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如今,與空氣污染同戴這頂致癌“帽子”的,還有黃曲霉素、砒霜、石棉、甲醛、煙草以及檳榔等物質。
這些物質都是國際癌癥研究機構一一確定的。從1971年起,這一機構就開始組織專家“織帽子”——收集并回顧全球各地各類物質對人類致癌危險性的資料,并進行關于癌癥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研究工作。這家機構將致癌物分為五大類別:致癌物、很可能致癌、可能致癌、未知和很可能不致癌。“可能致癌”的二類致癌物中包括了不少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咖啡、泡菜,等等。
“作為一個科研機構,我們的角色是給世界衛生組織或各國政府提供健康信息,使他們根據結果來采取恰當措施應對當下處境。”盧米斯博士在一封郵件中向記者解釋。
事實上,他們所撰寫的專題論文,權威得被媒體稱為“致癌物百科全書”。多年來,這家機構一共宣布了110多種致癌物。
這樣一個機構,當然無法忽視日益嚴峻的室外空氣污染問題。“機動車輛尾氣、工業生產、發電、家庭中固體燃料的燃燒,以及其他種種來源,已經污染了全球的空氣。”
但此前,即便是在最新最權威的醫學教科書上,空氣污染也沒有被列為致癌的原因,雖然柴油尾氣早已被列為致癌物。“‘戴帽子’的過程是比較謹慎的”,作為研究院里環境污染與健康研究室的主任,張金良曾經應世衛組織室內空氣污染專家組的邀請,參與世衛組織的國際研究項目。在她印象中,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在今年1月就已經征召在相關領域感興趣的研究者。
最終這一特別工作小組選入了24名專家,專門評估空氣污染的致癌性。他們來自11個不同的國家,“都是對這一領域比較熟悉的”。
與此同時,癌癥研究機構還面向全球的學者征求“你認為與此有關的任何研究資料”,這些資料可能與大氣科學、流行病學、毒理學、癌癥生物學等多方面有關。“如果那位專家研究的領域是室外大氣與癌癥的關系,那么全球與大氣污染和癌癥相關的資料他都要搜集到”。
這些論文依據其質量經過篩選之后,就挑出了最終呈遞到工作團隊手上的1000多份材料。
“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科學、非常復雜的過程。”張金良總結說。
“這些科學數據考慮了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人類暴露于被污染空氣中的流行病學研究,其次是那些暴露于空氣中的動物患癌實驗,還有就是癌癥與空氣污染之間機理的研究。” 科學現場
空氣污染罪行終審:致癌!
本報記者 黃昉苨 《 中國青年報 》( 2013年10月30日 11 版)

2013年9月24日,英國倫敦,全市大霧。CFP供圖
當一個人走出家門,他可能就身處致癌物的包圍中。這可不是危言聳聽——10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對外宣布,確定室外空氣污染為新的致癌物,致癌級別與吸煙、吃發霉的食物、遭受紫外線輻射、呼吸甲醛等歸為一類。
“我們所呼吸的空氣已經被致癌的混合物污染,它不僅對環境衛生產生威脅,也是主要的癌癥致死原因之一。”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一位負責人這樣告訴媒體。這家權威機構的主要職責是進行和促進對癌癥病因的研究,在世界范圍內對癌癥的流行病學進行調查和研究。
一直以來,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是全世界科學家關心的話題,可它的致癌性并不是在每一次實驗中都能清晰體現。為此,甚至引起過一些爭論。
但這次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報告宣告了一個一錘定音的結果。“室外空氣污染作為人類致癌物的結論,是由24位世界頂尖學者組成的工作團隊,回顧檢視了超過1000篇科學論文,然后在這個基礎上作出。”研究的主持者之一、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醫學中心教授達納·盧米斯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10月24日,頂級醫學雜志《柳葉刀》專門就此問題發表了一篇詳細的報告。其中顯示,這超過1000篇論文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居住于歐美的人群,那里每立方米空氣中PM2.5的含量,大約在20~30微克左右。
室外污染空氣與黃曲霉素、砒霜、石棉、甲醛等戴上了同一頂“帽子”
“一個人每天都要進行幾千次呼吸,?лvoc? 吸入約1萬升空氣。因此,人的肺部會吸入劑量可觀的空氣污染物,即使那些成分含量甚微。”在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布的名為《空氣污染與癌癥》的專題報告中,項目組成員喬納森·薩米特寫道。
這一次,被加入一級致癌物名單的除了大氣污染,還有顆粒物。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張金良教授的話說,這些困擾科學家們已久的小小顆粒物,終于被“戴上了一頂帽子”。
“這里的空氣污染并不指特別的某種污染物”,張金良說,“就是每個人都呼吸的空氣。沒有例外。”
這頂名為“一類致癌物”的“帽子”,意味著被污染的室外空氣是一種對人類有明確致癌性的混合物。“所謂人類肯定的致癌物,就是說流行病學的證據以及動物實驗的證據都很充分,都能證明這一物質對人類有致癌作用。”張金良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如今,與空氣污染空氣污染同戴這頂致癌“帽子”的,還有黃曲霉素、砒霜、石棉、甲醛、煙草以及檳榔等物質。
這些物質都是國際癌癥研究機構一一確定的。從1971年起,這一機構就開始組織專家“織帽子”——收集并回顧全球各地各類物質對人類致癌危險性的資料,并進行關于癌癥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研究工作。這家機構將致癌物分為五大類別:致癌物、很可能致癌、可能致癌、未知和很可能不致癌。“可能致癌”的二類致癌物中包括了不少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咖啡、泡菜,等等。
“作為一個科研機構,我們的角色是給世界衛生組織或各國政府提供健康信息,使他們根據結果來采取恰當措施應對當下處境。”盧米斯博士在一封郵件中向記者解釋。
事實上,他們所撰寫的專題論文,權威得被媒體稱為“致癌物百科全書”。多年來,這家機構一共宣布了110多種致癌物。
這樣一個機構,當然無法忽視日益嚴峻的室外空氣污染問題。“機動車輛尾氣、工業生產、發電、家庭中固體燃料的燃燒,以及其他種種來源,已經污染了全球的空氣。”
但此前,即便是在最新最權威的醫學教科書上,空氣污染也沒有被列為致癌的原因,雖然柴油尾氣早已被列為致癌物。“‘戴帽子’的過程是比較謹慎的”,作為研究院里環境污染與健康研究室的主任,張金良曾經應世衛組織室內空氣污染專家組的邀請,參與世衛組織的國際研究項目。在她印象中,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在今年1月就已經征召在相關領域感興趣的研究者。
最終這一特別工作小組選入了24名專家,專門評估空氣污染的致癌性。他們來自11個不同的國家,“都是對這一領域比較熟悉的”。
與此同時,癌癥研究機構還面向全球的學者征求“你認為與此有關的任何研究資料”,這些資料可能與大氣科學、流行病學、毒理學、癌癥生物學等多方面有關。“如果那位專家研究的領域是室外大氣與癌癥的關系,那么全球與大氣污染和癌癥相關的資料他都要搜集到”。
這些論文依據其質量經過篩選之后,就挑出了最終呈遞到工作團隊手上的1000多份材料。
“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科學、非常復雜的過程。”張金良總結說。
“這些科學數據考慮了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人類暴露于被污染空氣中的流行病學研究,其次是那些暴露于空氣中的動物患癌實驗,還有就是癌癥與空氣污染之間機理的研究。”
空氣污染罪行終審:致癌!
本報記者 黃昉苨 《 中國青年報 》( 2013年10月30日 11 版)

2013年9月24日,英國倫敦,全市大霧。CFP供圖
當一個人走出家門,他可能就身處致癌物的包圍中。這可不是危言聳聽——10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對外宣布,確定室外空氣污染為新的致癌物,致癌級別與吸煙、吃發霉的食物、遭受紫外線輻射、呼吸甲醛等歸為一類。
“我們所呼吸的空氣已經被致癌的混合物污染,它不僅對環境衛生產生威脅,也是主要的癌癥致死原因之一。”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一位負責人這樣告訴媒體。這家權威機構的主要職責是進行和促進對癌癥病因的研究,在世界范圍內對癌癥的流行病學進行調查和研究。
一直以來,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是全世界科學家關心的話題,可它的致癌性并不是在每一次實驗中都能清晰體現。為此,甚至引起過一些爭論。
但這次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報告宣告了一個一錘定音的結果。“室外空氣污染作為人類致癌物的結論,是由24位世界頂尖學者組成的工作團隊,回顧檢視了超過1000篇科學論文,然后在這個基礎上作出。”研究的主持者之一、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醫學中心教授達納·盧米斯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10月24日,頂級醫學雜志《柳葉刀》專門就此問題發表了一篇詳細的報告。其中顯示,這超過1000篇論文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居住于歐美的人群,那里每立方米空氣中PM2.5的含量,大約在20~30微克左右。
室外污染空氣與黃曲霉素、砒霜、石棉、甲醛等戴上了同一頂“帽子”
“一個人每天都要進行幾千次呼吸,吸入約1萬升空氣。因此,人的肺部會吸入劑量可觀的空氣污染物,即使那些成分含量甚微。”在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布的名為《空氣污染與癌癥》的專題報告中,項目組成員喬納森·薩米特寫道。
這一次,被加入一級致癌物名單的除了大氣污染,還有顆粒物。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張金良教授的話說,這些困擾科學家們已久的小小顆粒物,終于被“戴上了一頂帽子”。
“這里的空氣污染并不指特別的某種污染物”,張金良說,“就是每個人都呼吸的空氣。沒有例外。”
這頂名為“一類致癌物”的“帽子”,意味著被污染的室外空氣是一種對人類有明確致癌性的混合物。“所謂人類肯定的致癌物,就是說流行病學的證據以及動物實驗的證據都很充分,都能證明這一物質對人類有致癌作用。”張金良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如今,與空氣污染同戴這頂致癌“帽子”的,還有黃曲霉素、砒霜、石棉、甲醛、煙草以及檳榔等物質。
這些物質都是國際癌癥研究機構一一確定的。從1971年起,這一機構就開始組織專家“織帽子”——收集并回顧全球各地各類物質對人類致癌危險性的資料,并進行關于癌癥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研究工作。這家機構將致癌物分為五大類別:致癌物、很可能致癌、可能致癌、未知和很可能不致癌。“可能致癌”的二類致癌物中包括了不少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咖啡、泡菜,等等。
“作為一個科研機構,我們的角色是給世界衛生組織或各國政府提供健康信息,使他們根據結果來采取恰當措施應對當下處境。”盧米斯博士在一封郵件中向記者解釋。
事實上,他們所撰寫的專題論文,權威得被媒體稱為“致癌物百科全書”。多年來,這家機構一共宣布了110多種致癌物。
這樣一個機構,當然無法忽視日益嚴峻的室外空氣污染問題。“機動車輛尾氣、工業生產、發電、家庭中固體燃料的燃燒,以及其他種種來源,已經污染了全球的空氣。”
但此前,即便是在最新最權威的醫學教科書上,空氣污染也沒有被列為致癌的原因,雖然柴油尾氣早已被列為致癌物。“‘戴帽子’的過程是比較謹慎的”,作為研究院里環境污染與健康研究室的主任,張金良曾經應世衛組織室內空氣污染專家組的邀請,參與世衛組織的國際研究項目。在她印象中,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在今年1月就已經征召在相關領域感興趣的研究者。
最終這一特別工作小組選入了24名專家,專門評估空氣污染的致癌性。他們來自11個不同的國家,“都是對這一領域比較熟悉的”。
與此同時,癌癥研究機構還面向全球的學者征求“你認為與此有關的任何研究資料”,這些資料可能與大氣科學、流行病學、毒理學、癌癥生物學等多方面有關。“如果那位專家研究的領域是室外大氣與癌癥的關系,那么全球與大氣污染和癌癥相關的資料他都要搜集到”。
這些論文依據其質量經過篩選之后,就挑出了最終呈遞到工作團隊手上的1000多份材料。
“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科學、非常復雜的過程。”張金良總結說。
“這些科學數據考慮了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人類暴露于被污染空氣中的流行病學研究,其次是那些暴露于空氣中的動物患癌實驗,還有就是癌癥與空氣污染之間機理的研究。” 科學現場
空氣污染罪行終審:致癌!
本報記者 黃昉苨 《 中國青年報 》( 2013年10月30日 11 版)

2013年9月24日,英國倫敦,全市大霧。CFP供圖
當一個人走出家門,他可能就身處致癌物的包圍中。這可不是危言聳聽——10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對外宣布,確定室外空氣污染為新的致癌物,致癌級別與吸煙、吃發霉的食物、遭受紫外線輻射、呼吸甲醛等歸為一類。
“我們所呼吸的空氣已經被致癌的混合物污染,它不僅對環境衛生產生威脅,也是主要的癌癥致死原因之一。”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一位負責人這樣告訴媒體。這家權威機構的主要職責是進行和促進對癌癥病因的研究,在世界范圍內對癌癥的流行病學進行調查和研究。
一直以來,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是全世界科學家關心的話題,可它的致癌性并不是在每一次實驗中都能清晰體現。為此,甚至引起過一些爭論。
但這次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報告宣告了一個一錘定音的結果。“室外空氣污染作為人類致癌物的結論,是由24位世界頂尖學者組成的工作團隊,回顧檢視了超過1000篇科學論文,然后在這個基礎上作出。”研究的主持者之一、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醫學中心教授達納·盧米斯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10月24日,頂級醫學雜志《柳葉刀》專門就此問題發表了一篇詳細的報告。其中顯示,這超過1000篇論文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居住于歐美的人群,那里每立方米空氣中PM2.5的含量,大約在20~30微克左右。
室外污染空氣與黃曲霉素、砒霜、石棉、甲醛等戴上了同一頂“帽子”
“一個人每天都要進行幾千次呼吸,?лvoc? 吸入約1萬升空氣。因此,人的肺部會吸入劑量可觀的空氣污染物,即使那些成分含量甚微。”在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布的名為《空氣污染與癌癥》的專題報告中,項目組成員喬納森·薩米特寫道。
這一次,被加入一級致癌物名單的除了大氣污染,還有顆粒物。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張金良教授的話說,這些困擾科學家們已久的小小顆粒物,終于被“戴上了一頂帽子”。
“這里的空氣污染并不指特別的某種污染物”,張金良說,“就是每個人都呼吸的空氣。沒有例外。”
這頂名為“一類致癌物”的“帽子”,意味著被污染的室外空氣是一種對人類有明確致癌性的混合物。“所謂人類肯定的致癌物,就是說流行病學的證據以及動物實驗的證據都很充分,都能證明這一物質對人類有致癌作用。”張金良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如今,與空氣污染空氣污染同戴這頂致癌“帽子”的,還有黃曲霉素、砒霜、石棉、甲醛、煙草以及檳榔等物質。
這些物質都是國際癌癥研究機構一一確定的。從1971年起,這一機構就開始組織專家“織帽子”——收集并回顧全球各地各類物質對人類致癌危險性的資料,并進行關于癌癥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研究工作。這家機構將致癌物分為五大類別:致癌物、很可能致癌、可能致癌、未知和很可能不致癌。“可能致癌”的二類致癌物中包括了不少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咖啡、泡菜,等等。
“作為一個科研機構,我們的角色是給世界衛生組織或各國政府提供健康信息,使他們根據結果來采取恰當措施應對當下處境。”盧米斯博士在一封郵件中向記者解釋。
事實上,他們所撰寫的專題論文,權威得被媒體稱為“致癌物百科全書”。多年來,這家機構一共宣布了110多種致癌物。
這樣一個機構,當然無法忽視日益嚴峻的室外空氣污染問題。“機動車輛尾氣、工業生產、發電、家庭中固體燃料的燃燒,以及其他種種來源,已經污染了全球的空氣。”
但此前,即便是在最新最權威的醫學教科書上,空氣污染也沒有被列為致癌的原因,雖然柴油尾氣早已被列為致癌物。“‘戴帽子’的過程是比較謹慎的”,作為研究院里環境污染與健康研究室的主任,張金良曾經應世衛組織室內空氣污染專家組的邀請,參與世衛組織的國際研究項目。在她印象中,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在今年1月就已經征召在相關領域感興趣的研究者。
最終這一特別工作小組選入了24名專家,專門評估空氣污染的致癌性。他們來自11個不同的國家,“都是對這一領域比較熟悉的”。
與此同時,癌癥研究機構還面向全球的學者征求“你認為與此有關的任何研究資料”,這些資料可能與大氣科學、流行病學、毒理學、癌癥生物學等多方面有關。“如果那位專家研究的領域是室外大氣與癌癥的關系,那么全球與大氣污染和癌癥相關的資料他都要搜集到”。
這些論文依據其質量經過篩選之后,就挑出了最終呈遞到工作團隊手上的1000多份材料。
“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科學、非常復雜的過程。”張金良總結說。
“這些科學數據考慮了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人類暴露于被污染空氣中的流行病學研究,其次是那些暴露于空氣中的動物患癌實驗,還有就是癌癥與空氣污染之間機理的研究。”
本文章內容 來源于 百度知道 ,如侵犯原作者權益請及時聯系 2850832025@qq.com, 本網收到通知將在第一時間內刪除本篇內容